9月份刚刚开学,北京通州、朝阳的家长群炸了!小学四年级的英语课本错漏百出。
最近几年,小学英语教材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,从同一城市不同版本的英语教材,到教材版本更换频繁,再到新教材难度过大。
家长们对孩子英语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了!
01.
小学英语错漏百出
北京家长怒了
最近几张小学英语教材的照片,把家长们吓了一跳,照片中可以清晰看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低级错误:
Here's is my sandwich,here's和here is分不清; these reports变成了there reports; 首都New Delhi,写成了印度新德里;图源:网络
展开剩余87%对于成年人来说,这些问题一眼就能看出来,但是对于刚刚开始学习英语没多久的孩子,这些错误是很难发现的。
在孩子们看来,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都比较有权威性,这些错误很可能会被孩子照单全收。
事情发生后,北京教委紧急召回教材,并对编写和审核过程展开调查。虽然官方动作迅速,但家长们的担忧并没有消除。
图源:网络
图源:网络
事实上,教材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非常特殊,它不像课堂讲义那样可被随意替换,而是被看作权威、标准答案。
这样低级的拼写和语法错误,原本就不应该出现在教材上,更何况这是直接发到每一个小学生手里。
教材编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流程,起码涉及编写→审校→印刷→发行等环节,但凡任何一个环节认真一点,恐怕都不会造成现在这样的局面。
学生习惯于无条件相信教材,一旦教材出错,受影响的可能是一整代孩子的学习和认知。
图源:网络
但这么明显的问题却能一路绿灯,直接发到孩子手中,直到被家长发现了才紧急处理。
在家长看不到的其他年级、其他课程会不会有更多错误,有多少错误内容已经被孩子学进脑子?只能说这背后的草台班子真的令人心里发凉。
作为家长,对教材的编撰没有太多话语权,但最基本的期望是希望孩子能够拿到真正放心的,而不是拼写、语法、常识性的低级错误层出不穷的课本。
孩子需要的是靠谱、正确的教材,而不是要等家长去帮忙发现错误、纠正问题。
02.
教材频繁更换
孩子就是小白鼠?
家长们更加疑惑的还有教材不统一的问题,明明都是北京的孩子,为什么英语教材都不一样?
朝阳、东城、通州使用北京版;西城、海淀则使用外研版或人教版。
北京版教材长期饱受争议,甚至被嘲“郊区版”,即便如此,仍在大规模使用,家长看着就来气!
图源:网络
在课程难度上,一年级就要求写整句,中间还没有任何过度和适应。
可供选择的练习册只有指定版本,价格高得离谱,教师培训又不足,只能勉强应对课堂。
反观西城、海淀使用的外研版和人教版,体系成熟,教辅资源丰富,教师授课更加游刃有余。
同一个城市的孩子,教材质量和学习资源却天差地别,而且中考是同样的试卷,教材质量和资源不一致,只会让更多家长觉得有失公平。
通州区之前一直在用北京版,从去年开始也改为了外研社版本,只有朝阳和东城依然在使用。
英语教材换来换去,每次更换都引起很多家长的不满。合理的更换,家长也愿意支持,可是把孩子当做小白鼠,每次更换都错漏百出,家长真的很难放心。
图源:通州妈妈帮
不只是在北京,浙江、江苏的英语教材版本也在改来改去。
浙江三年换了两个版本,老师刚刚熟悉新英语教材教学,马上又要换新的;江苏的英语教材体系混乱、练习册贵,教师培训又跟不上。
很多家长怀念老教材,毕竟过去的教材十年如一日,虽然不够完美,但稳定,老师对教材熟悉,家长也更放心。
最近几年英语教材更新过于频繁,刚刚熟悉便要推翻重来。结果是孩子学习节奏被打乱,教师缺乏准备,家长更觉无所适从。
教材改革的初衷应该是为孩子创造更合理的学习路径,但这样只会削弱教师信心、增加家长焦虑。
教育资源的不统一,本质上是一种隐形的不公平。
家长们希望未来教材能在稳定中求改进,让孩子们不再被当作试验对象,也让家长和老师能安心陪伴孩子成长。
03.
英语教材难度引争议
孩子受益还是压力更大?
前几年,要不要学英语、英语该不该退出高考的话题非常火热,但还是今天,一线城市家长更担心的是,小学英语难度过大的问题。
前不久有深圳一年级学生家长反映,孩子目前用的新版英语教材难度偏高,和学龄较低的儿童认知水平不匹配,导致一学英语就产生抵触心理。
家长无奈表示,孩子刚刚开学会几个中文字,就要在英语课堂上认读整句和对话。
课本上甚至出现magic、noodles、hungry等词汇,让零基础的孩子压力山大。
还有家长翻遍教材也找不到系统的26个字母教学,开篇就进入对话练习,只有那些提前有进行英语启蒙的孩子,勉强可以适应。
家长们叫苦不迭:幼儿园不让教,小学马上就要会读!
图源:深圳新闻网
有记者了解到,深圳目前采用的新教材来自上海教育出版社。
有支持者认为,新教材注重生活化和口语交际,强调“用中学”,核心在于听说能力培养。通过音频和家庭情境模拟,可以让孩子逐步形成语感。
但是更多反对者认为,这一理念对零基础的孩子来说确实存在门槛,需要时间和方式上的磨合。
后来,有专家解释,12岁以下儿童更适合以自然拼读代替音标记忆,过早引入符号反而可能增加负担。
目前教材已通过歌曲、字母拼读规律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发音。
从句子开始学习,是因为字母学习已经分散在各单元中,而情境式听说模仿更符合儿童习得规律,也更能保持学习兴趣。
图源:深圳一年级英语教材
另外,大家感到的词汇量增加,确有其事,但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、劳动、体育等方面。网络流传的超纲词表其实很多都是不要求掌握的内容。
部分一线教师表示,新教材入门时间更长,但一旦进入状态,孩子学得并不比旧教材更难。
英语教材改革和家长期待,是每次新教材争议背后的核心。
新教材吸引了新的教学理念,从过去的应试英语转变为强调英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。
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,强调听说训练、情境模拟和综合运用,让孩子能够在真实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英语,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单词和句型。
但家长依然是以前那套按部就班的学习观念,既担心难度太高,也害怕学习压力太大。
所以说,新教材的争议并不一定是教材的问题,但是也只有在教材质量、资源统一和教师培训充分保障的前提下,教育改革才能真正发挥作用。
发布于:北京市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